长期以来,挡在美术教育与大众之间,始终有一堵厚厚的墙。为什么美术教育的力量,至今尚未被人们真正理解呢?
美国美术教育学会(NAEA)的白皮书中指出:我们建议学校和社区成为合作伙伴,加强视觉艺术教育,并作为一个学习领域融入其他领域的学习,以确保所有青年人适应视觉时代。
然而,出现了一些短视的努力,为了帮助儿童具备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,许多学校都减少了视觉艺术教学的时间,而更重视数学和科学。在此情况下,导致一套狭窄的衡量学校表现能力的政策的产生,更为不幸的是,很多学区减少视觉艺术和音乐的教学时间。
奥巴马(Barack Hussein Obama II)在他的竞选网站上说:在新的全球竞争背景下,除了给我们的孩子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技能,我们也应该通过有意义的艺术教育鼓励创造性的思考和能力,艺术应该成为有效教学和学习的核心部分。
美术改变人生与世界
自人类诞生起,就诞生了美术。自此,美术创造了无数个奇迹,充分展现出它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魅力。在此,我们将从一些具体事例出发,揭示在当代社会中美术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以及所创造的奇迹。
(一)绘图的力量
在信息爆炸的全球化时代,现代商业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,繁琐复杂的公司运作理念和策略,往往让许多人伤透脑筋。如今,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使用一些更直观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,那就是更科学、更频繁地利用直观图像进行交流。从推广公司的业务产品,到拟定公司的发展战略,许多人发现运用手绘图形来做提案比用演示文稿做更有效,也更有趣。例如,沃尔玛的项目成员运用手绘图形的方式,向消费者们描绘出他们设定的环保目标,从节约能源到减少碳排放,这些图形生动贴切地传达了沃尔玛需要展现的绿色形象。又如,微软财务部经理表示,在通过手绘图形来解释财务信息的同时,还能在同事之间增加情感交流,显得更为亲切,这也是传统财务报表制作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地方。
近年来,思维导图开始流行,其中,艺术思维导图可以展示自己的独特风格。学会制作艺术思维导图的人们应用图像、色彩、层次和间隔等原则,表达大脑对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的思维过程与结果。与此同时,人们还表达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,磨砺了艺术技巧和视觉感知力,反过来又增强了记忆力、创造性思维和自信心;减少了压力,身心放松,愉悦;自我探索;为其他的思维导图制作者提供“示范作品”;更深刻地理解伟大艺术家的作品。一幅活泼和有创见的思维导图,有时还是一件富有创造力的视觉艺术作品。英国一名5岁的男孩迷上了思维导图,每天至少要创作2幅,之后他以5倍于自己每周零花钱的价格卖出每幅图,获得了经济财富。
(二)永世长存的纸教堂
日本建筑师坂茂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,设计了不少纸教堂建筑。其中一座在2008年迁往台湾南投,成为当地的知名观光景点。
2011年2月6月,新西兰南岛第一大城基督城发生严重地震,城内将近150年的地标——基督城大教堂(Christ Church Cathedral)受到严重毁损,重建之日尚无法预估。政府当局希望在2012年2月地震一周年之前,建造能容纳700人的临时性教堂,以供民众祷告。新西兰政府邀请日本建筑师坂茂设计一座以再生纸为建材的纸教堂。纸教堂以集装箱为地基,并以86个当地生产、每个重达500公斤的硬纸管叠成A字型,达到最佳支撑力,高度约23.8公尺,与旧教堂接近,并由当地设计师负责大型彩绘玻璃的装饰设计。这种纸建材不同于钢筋混凝土,不但具有再生的环保特性,还能防水、防火,而且非常坚固,使用年限至少10年,建造时间仅为3个月。
2011年,日本发生“311海啸”后,坂茂在仙台市附近设计纸建筑收容灾民。虽然纸建筑具有暂时性的特征,但坂茂认为“纸建筑将在人们心中永远长存”。
(三)艺术变身
加拿大彻梅纳斯(Chemainus)这个小村落被誉为“壁画村”,是一个知名的旅游地。早在19世纪中叶,欧洲人、当地的土著和华人陆续来到此地开发。满山遍野的原始森林,形成了北美伐木运木加工销售一条龙基地。与此相关的运输业、饮食旅馆业和机械维修业应运而生,很快便发展成一个工商业重镇。1885年,横贯加拿大东西部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,促使经济格局改变,对彻梅纳斯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。远离铁路的该镇逐渐失去往日的优势,加上森林资源日渐衰竭,当地的业户只得另找他地再谋生路。往日繁华的城镇变成了人烟稀少的破败小镇,无处可去的人只能留下来寻找新的出路。
不知出于谁的创意,破败小镇竟然绝处逢生。经过当地居民的不懈努力,小镇脱胎变成一个以怀旧为主题、以大型壁画为表现形式的引人注目的旅游胜地。在整洁的街道上,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木屋,临街的墙壁上画满了色彩鲜艳的巨幅壁画,令人目不暇接。这些壁画再现了先人们艰苦创业的历史,看完这些壁画,人们就会大体了解这里由兴而衰到再度兴盛的全过程了。
其实,在世界许多地方都能发现这样的案例。例如,在大多数的法国人眼中,梅斯是一个灰蒙蒙的城市,充斥着冶金工业和终日的雨水。2010年全新开幕的梅斯蓬比杜中心,使这座位于洛林地区的城市光彩夺目。如今,这座城市里有花园、小岛、艺术和温泉,变身为艺术之都。还有,美国的苏荷(SOHO)艺术区、中国北京的大山子艺术区、上海的M50等都是由废弃的仓库、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产业园区,完成了从废弃地成为当地艺术中心和旅游胜地的完美转型。
(四)城市文明的象征
美术与城市文明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,在城市文明的更高发展目标与阶段上,可以发现作为美的直接表现形式的美术与城市文明的本质联系。
《戴珍珠耳环的少女》创作于1660年左右,画幅不大,少女的肖像刻画细腻生动,尤其是珍珠上面的高光点,显现出室内窗户的逼真映像。如此精细描绘,体现了那个时代富于科学精神的艺术探索,其独到而精确的写实图像,折射出荷兰人民惬意自足的生活理想和情趣。正是凭借如此“微笑”的文化魅力,美国女作家特蕾西·雪佛兰(Remarkable Creatures)对画家维米尔(Johannes Vermeer)进行深入研究,并写成小说《戴珍珠耳环的少女》,2003年改编为剧本,在好莱坞拍成同名电影。如今,《戴珍珠耳环的少女》收藏在海牙的毛里茨故居美术馆,成为镇馆之宝。少女的微笑意味着城市的表情、历史和传奇,她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。
我们在世界各地还可以找到很多“一件美术作品成为一座城市的象征”的例子。例如根据安徒生童话《海的女儿》雕铸的小美人鱼铜像自1913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市落成至今,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上百万人次的游客。游客间也流传着一种说法:“不看美人鱼,不算到过哥本哈根”。
(五)变旧为新
近几年来,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旧衣改新衣的潮流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,衣柜中的衣服越来越多,而有些衣服只穿过数次,就已经过时了。于是,有人经过巧妙设计后动手将旧衣服进行改造,使之成为既符合时尚潮流又具有独特魅力的新衣,并开创了旧衣改新衣的裁缝店,带动了这股潮流。
旧衣改造还可以与公益活动相结合。在上海地铁四号线浦电路站上,车站工作人员张贴了一张大幅广告,号召乘客们将自己家中的旧衣服(例如T恤等)交给站台的一位工作人员,她再请大家帮忙将这些旧衣服经过设计后免费改造成布艺袋,然后提供给有需要的乘客使用。这一活动将设计中“以旧改新”的意义进行了延伸与拓展,从个人的生活提升为送爱心的公益活动。
2010年,香港设计师余志光和林伟雄创立了设计实验平台CoLAB,他们以设计变废为宝,将废纸、瑕疵陶瓷制品、尘封在仓库底层的书籍等各种物品进行再设计,使之改头换面,从而推出了一系列循环再利用物品,并与公益活动相结合,予以这些物品新的价值,充分显示了设计的力量。
(六)赢得经济竞争力
翻开20世纪的全球经济史,不难发现,当一个国家开始拥有自主的工业设计能力之时,通常也是国力大跃进之时。进入21世纪,设计能力主导国力强度的趋势更是有增无减。国际间“国力”的判断标准,不再是“产品出口能力”,而是“设计出口能力”。
无论是追求和谐的日本美学经济,还是主张原创的欧洲经济体,这两种“美学经济体”创造了世界60%以上的国民生产毛利。著名的案例有:荷兰飞利浦(Philips)大幅出售全球超过100座工厂;宝马(BMW)首度到德国、美国之外(南非)设厂生产三系列轿车;PC产业里有戴尔计算机(Dell)架构出的全新产销供应链模式;由瑞典宜家家具(Ikea)开创的“北欧设计+当地风格+就地生产+现地配送”的产销方式,更把这种设计中心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;而营收第一名的美国威名百货(Wal-Mart),它的2645亿美金年营收和80亿美金年获利,靠的已经不是过去为人称道的“展店能力”,而是每个星期都能推陈出新400样新设计产品的“创新周转率”。
从《财富》(Fortune)杂志2003年“全球500强企业排行”中,我们可以发现以设计为核心能力的跨国企业,已经纷纷取代传统制造公司,成为营收和获利排行榜上的重要角色。由此可见,设计可以赢得经济竞争力,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。
(七)美术改变世界
埃里克·布斯(EricBooth)认为,美术的重要性决不亚于爱情,它不仅提供精神上的愉悦,更有益于塑造未来的角色。如果我们能将美术当作为人处世之道,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加以享受,生活的品质必将更加完善。
当记者询问当代英国雕塑家托尼·克拉格(Tony Cragg):“你是不是认为美术不可能改变世界”时,托尼·克拉格坚定地说:“美术绝对会改变世界。在欧洲社会中,在工业社会里,美术改变了性观念、女性的社会角色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美术是最早谈论环境问题的,当时不是科学家,而是艺术家在谈论环境问题,他们改变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,影响了某种主流思潮,并促成了某些科学研究。是艺术家最早“登”上月亮,是艺术家最早“登”上海洋之旅,是艺术家最早提出了时空穿越……远见永远来自艺术家,然后科学家才令其成为现实。所以,美术改变世界,它提供给我们人道的远见和价值观。美术就意味着远见、意义和价值观,这就是美术的真谛。
事实的确如此,对美术作品的体验,有助于拓展人们的视觉与知觉,并促使我们改变原有的想法,而艺术家总能最先察觉某个新的领域,学者们再对那些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