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沙集团(1862·Chian认证)登录入口-Apple App Store

公共艺术

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 > 公共艺术 > 正文

伊朗阿巴斯大师导演影片《樱桃的滋味》观后感

作者:   来源:      发布日期:2017-04-05   浏览:

一个疲惫憔悴的中年男子驾车四处游荡,找寻的目标很迷茫。他在车窗内与外界对视,没有交集。没有任何人符合他的要求。一边观影,一边痴恋万丈红尘的活色生香,我难免觉得影片《樱桃的滋味》开始的十几分钟是严重缺乏乐趣的。几乎没有有意义的对白,不明确故事的开端。晃荡的镜头真实但无趣,画面朴实寒碜到难以容忍的程度,色调乏味,连稍微修饰一下的形式美都没有。但是坚持很重要,坚持到底,在影片接近终点的时候,尽管从没出现樱桃的影子,也真心为大师的精心布局喝彩。伊朗导演阿巴斯采用了节制的手法和睿智的态度探讨了生死问题,在整体的质朴无华中蕴含着真知灼见。

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巴迪准备自杀,他挖好土坑,四处寻找掩埋自己尸体的人,却比较失望:士兵、神学院学生和陌生人都因为不同的理由和方式拒绝了他。不想拯救,他们只是恐惧、拒斥、不理解。当老人巴格里搭载上巴迪之车时,用一个智者的现身说法来诠释生活的滋味,樱桃般的,味美多汁的、给人细腻触感的、充满生命质感让你瞬间感到美好的滋味。他答应了巴迪的要求,自杀之人似乎动摇了他的选择,结局充满希望。

此片故事只是简单载体,如何对待生死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。人物设置很巧妙,在我看来,孩子般的士兵,年轻学生,中年的巴迪,老年的巴格迪,是人生的四个阶段,每个阶段对于生活的理解和人的生死理解都具有代表性——初时的懵懂和理想化,到后来的困惑倦怠和领悟超脱。而士兵、学生、博物院老人对自杀者的态度也值得回味:一种是冷漠排斥,一种是批判谴责,一种是拯救帮助。结构和场景布局也是精心制作,如剧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,强势的工程车倾倒着土块,有灭顶之势,那巨大的阴影把巴迪的影子瞬间湮没,似乎死的念头的重压是不可避免的。但是巴迪悚然而惊,又反应他的挣扎。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长长的迂回的土路,围绕着荒凉的山丘。在这样象征性的人生旅途上,车子千回百转,随着巴迪的思想变化而不断转折,场景从不毛之地的贫瘠逐步过渡到偶有树木的简单景色,再逐步过渡到观感丰富的真正美景,就像焦枯心灵逐渐渗透了滋润雨露的神奇,观众的心境也随之起伏,真心希望第二天早晨生命仍然存在。

开始时对生的倦怠和绝望战胜了对死的恐惧,可见人生困境的优势所在,多少煎熬挣扎,活着的勇气败退;居然让人想逃避到对死向往和甘之如饴的程度。千疮百孔的生活状态,不禁让人纠结生和死究竟哪个更令人恐惧,因为活着比死更要有勇气。但是很多时候,在历经了反反复复的碾压和磨砺之后,心灵才被打造成明鉴,既积淀厚重,又洞察世事,反映世事沧桑,又观照自身,所有的痛和苦都是为了反衬生活中的美和好。那些宝贵的珍爱正因为在丑恶中才更熠熠生辉。那些最单纯的好,如阳光、孩童、荫荫如盖的树、树上的果实一般的普通甜美的美妙,才能在周遭所有险恶贫乏的包围中如此珍贵。亲历了沙砾,才明了什么是珍珠,历经成百倍的粗糙才抵得住稀世的珠圆玉润。当我们还承认这些珍贵存在并想保有之时,勇气倍增